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参观回收垃圾的处理

时间:2014-12-12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为减少垃圾并再利用,奥克兰市政府发给每户居民一个回收垃圾桶,即Recycling bin(普通垃圾放入另外的桶或袋)。在中区,东区和南区,所有可回收的废旧物资都放在一起(但是在北岸、西区,要求把纸张分开来,放在回收垃圾桶的边上)。回收车每两周来收一次,这些垃圾收去后是如何分类处理的,许多居民都不了解。
  10月30日,华人长者基金会组织大家去垃圾回收厂参观,地点在奥克兰中南部濒临内海的Onehunga,每人交15元钱(包括车费及中饭)。我迫切想去,但名额有限,所以赶快报名。
  30日上午10点大家在Pakuranga Plaza的图书馆前集合上车,10点26分就到达目的地。这是一栋巨大的二、三层楼高的厂房,听说里面有一整套大型先进的垃圾综合回收自动化处理设备。办公大楼只是依附在这个大厂房角落的两层建筑。我们到了二楼的一个大厅,看到墙上贴著许多有关垃圾的各种图片资料。接著由该厂专门负责公众教育的格莱梅女士介绍并放映全程垃圾处理的录像,市政府垃圾减量顾问徐洪先生替我们翻译和说明,还有长者基金会负责带领我们的江慧仪女士协助广东话翻译。
  处理回收的垃圾是个重要的市政工程,这个项目是澳州家庭企业Visy在竞标中获胜承包的。从2008年起与市政府签约14年,投资3300万元,设备非常先进,自动化操作。场地总面积达3公顷,建在封闭的垃圾填埋场上面。由于地基的不稳定性和地下填埋垃圾的潜在有害因素,需要市政府多个部门严格把关,厂房的建造和运作期间都涉及到安全监测与控制。这种建在垃圾填埋场上面的工厂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到底是利是弊只有以后才能知道。
  每天有15辆垃圾车从中区、东区和南区(不包括其他区)运载250到300吨的回收垃圾到这里,在这些垃圾中约有22吨(超过10%)是不可利用的,即要捡出来送到填埋场。为处理这些混进来的不可回收垃圾,每年要多花许多钱来支付额外的劳工、设备维护、能耗、填埋等费用。
  我们首先从屏幕中看到垃圾均匀地从传送带自动出来,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工人站著捡出没用的垃圾,每个人指定捡一种或几种垃圾(一定要眼快手快,非常辛苦,并且带有被锋利的东西弄破手的危险)。后面的工序都是自动分类,先是经过一个巨大的筛选滚筒,把纸张从中分离出来。其它所有小于4升体积、带有一定重量的混合物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金属分拣。一排电控强力磁铁把铁质的金属吸上去。接著混合材料经过复杂的电脑扫瞄识别系统,将塑料分成三类,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分档次,最好的如牛奶瓶等价钱卖得最贵。接下来是使用一种额定电压技术把铝制品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接著混合物又被传送回第一道工序,重复一遍以提高分拣的准确度。最后,玻璃和碎渣被带到最后的工序,经过筛网,把玻璃分拣到一个特定的集装箱,其他被过滤出来的东西包括各种细碎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通通被刷到填埋堆。我们被告知,在家里回收带有塑料盖子的容器时,最好将盖子拧上、不要分开(以前是要求分开的,因为以前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靠人工分拣),这样可以避免因太碎小而被刷到填埋垃圾里。而金属瓶盖则无所谓,因为磁铁和电压分拣器会把它们「救」出来。
  在新西兰,除了玻璃可以在本地被重新制造回玻璃制品,其他材料包括纸张、塑料、金属都要出口卖到国际市场。主要出口到亚洲如中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谁价出得高就卖给谁。有的塑料出口后,在国外的工厂加工成细粒,再由新西兰的塑料厂买回来吹成饮料瓶等等产品。
  放映结束后,大家兴趣很高,踊跃提问。主要问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上次我在"回收无机大垃圾"一文中再次提醒塑料袋不能放入回收桶(以前也写过),好些人还是不很清楚,藉著今天的实地讲解,好几个人终于明白过来,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特地将回收物品装在塑料袋里"了。并且大家都听到讲解员强调:之所以不能将塑料袋混入回收桶,是为了避免机器受到损坏—被缠住。另外,大家还知道泡沫塑料及装肉之类的泡沫盘子也不回收;透明的一次性食品塑料盒包括装饼乾和月饼的内包装格(不是塑料袋)也可回收。
  本来打算去加工厂外围观看(不可进入车间里面),后来时间不够了,天气也不好,只好赶往下一个活动地点。
  为了环保(垃圾处理也是环保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投入很多财力、人力,而处理垃圾的这家澳州企业也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工,其目的与做其他生意一样为了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并扩大规模。作为市政府的合作单位,他们更肩负著赚钱之外的社会责任。垃圾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再是小事情,希望大家要认真对待。你只是举手之劳,对于我们大家共同生存的环境,却是意义深远而重大的。
  这次去参观前我就打算要写篇文章告诉大家,尽管我非常仔细的听、看和问,但有好些地方记不住或不懂,幸亏徐洪先生指导,才能较详细的告诉大家。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