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海外华人子女教育:送回中国读书并非长久之计

时间:2014-08-30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突破海外华人子女学中文的难点,必须转变千百年一贯实施的“先识字(阅读)后读书”的教学思路,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先,四书、五经其后的教学思路。

  近日中国媒体发起了一场关于海外华人子女教育问题的讨论,可谓切中了华人父母的兴奋点。参与讨论的华人来自世界各地: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都有许多人发声。讨论形式更是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的多彩多样:电子邮箱中收到许多邮件,都是海外华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身边人的故事;在海外华文媒体圈中,针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波接一波;在微博的跟帖中,网友各抒己见;在海外华人自发形成的微信群中,更是掀起讨论热潮。

  海外中文教育应改变思维
  何振宇(美国)

  北美由大陆新移民进行的华文业余教育至今已轰轰烈烈进行了25年多了。在初期,我们常戏称中文学校是社区的“干部学校”,因为家长们在办学过程中锻炼了才干,继而走向华人社区中成立各种社团,使得华人社区发展壮大,成为北美主流社会中蓬勃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时至今日,放眼望去,其领导层和社团骨干还是所谓的“第一代移民”。究其缘由,不得不问:为什么千军万马的业余华文教育大军不能培养出热心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也同样是千军万马的“第二代”呢?
  把孩子们送回国内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并不是大多数的家长都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送孩子们回国去学习,因此这不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法。
  学会中文,实际上是首先学习、掌握2500常用字的问题。国内小学六年全时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2500常用字,外加识认1000个常用字(据教育部于2012年制定的教学大纲)。但是,在我们的业余教育中,没有充足的课时、场地。绝大部分周末中文学校的学生在6年的业余学习中,充其量也只学习了不足1000个常用字。此时,孩子们进入了所谓“麻烦制造者”的年龄,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无法突破识认2500常用字的瓶颈口,其中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其此时“学知识”的阅读需求。由于看不到成就而只是体会到学习中文的艰难,很多孩子心理上受挫,不愿再继续学习。再加上人文环境的因素,在学习中忘的比学会的多,很多人最终选择了放弃。我们总是说,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文字上败下阵来,还谈什么热爱、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
  解决现实的北美华文业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改变教育思维的问题。
  一种思路是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实施的,我们几代人最熟悉的“随课文识字”教学思路。其缺点是学习生字的速度远远不能跟上孩子们的生长速度。这一点在北美的业余华文教育中尤为突出,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主要障碍。
  另一种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前千百年一贯实施的“先识字(阅读)后读书”的教学思路,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先,四书、五经其后的教学思路。
  对于我们来讲,先重点集中相对少的时间突破2500常用字的识认(听说读先行,把不适合孩子们此时生理条件的“写”及“理解”的教学滞后到其突破“扫盲”水平之后),成就孩子们自主阅读能力,其后再进行系统、深入的听说读写全面推进的教学。
  只有解决了华文业余教育中的“学不会”问题,使得千千万万业余华校培养出真正懂中文、热爱中华文化的年轻一代,才能像滚滚的密西西比河一样后浪推前浪,使北美华人社区永葆青春。

  顺应时势值得欢迎
  朱华钧(归侨)

  我自小从新加坡回国,年已85岁。离休后28年来,与夫人一起,多次到美国探亲旅游,也帮助女儿女婿带过两个外孙女,因此在海外华人培养子女方面有不少体会。
  我有个老同学,退休后与老伴移民美国十多年,帮助3个儿女带了6个孙子辈,其中4个不懂中文,两个稍懂一点。日前来电话聊及此事,他们倍感后悔,说已上大学的孩子埋怨他们当年没教他们学中文,现在困难多多。而且,由于孙子辈已西化,在家里各做各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更谈不上什么孝道。
  与其相反,另一个家在大纽约的朋友,从小在孩子的教育上中西并重。除送孩子进中文学校外,还坚持每年暑(寒)假都把孩子送回中国,让她接触社会、广交朋友,参加旅游或做志愿者。如今,孩子的中文英语水平都很出众,而且,对中国了解不少,喜爱中国文化,很有竞争力,家庭和谐,深得各方赞赏。
  应该说,我与夫人在美国的日子,与女儿女婿一起做培育后代的工作,不亚于大纽约的朋友。两个外孙女让我们很欣慰:19岁的外孙女去年和今年都志愿跟随美国的国际医疗公益团队当中文翻译,到南宁、柳州以及山东聊城等地给当地医院解答问题;另一个14岁,今年参加了美国《侨报》小记者团,到北京和武汉参访。参访期间,她每天都写中文稿,发回《侨报》发表。小记者团成员20人,是通过多次中文作文比赛等,从2000多人中挑选出来的,可谓百里挑一。
  当今世界,中国的崛起和对世界的贡献广受世界瞩目。在全球有上亿外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流里,作为华人的后代,如果不懂中国话,对家乡、祖(籍)国毫无感情和印象,对中华文化和传统不感兴趣,即使外语学得不错,也有专长,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也难以让人敬佩。而重要的是,一个连自己的民族都不热爱、连本民族的文化精髓都不珍惜的人,在任何国家和族群里,都不可能得到尊重。
  遗憾的是,放眼今日的海外华人子女,还有不少由于远离祖(籍)国,由于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的缺失,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国、不明白中华文化。某些父母盲目地认为孩子在海外,学好外语就OK,学不学中文、了不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都无所谓,甚至还有些家长崇洋媚外、蓄意离弃祖(籍)国,给了孩子不少误导或偏见,也给这些后代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惑和遗憾。
  不管怎样,我认为,作为海外的华人父母,要认识到,不仅要从小培养孩子学好中文,还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家爱乡爱国心、扎下中国根,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也是对祖(籍)国的回报和贡献!

  感激国内学习的时光
  萧白(加拿大)

  我觉得,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实的学习基础,那么把孩子送回中国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自由发展或者注重孩子素质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国外读书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回中国后,会感受到各种压力。如果孩子能自我减压,把压力变成动力,那么回中国就是好事。毕竟,我觉得中华文化有其巨大的魅力,而对于流著中华民族血液的我们而言,回中国学习也是一次别样的经历。
  当然,回国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太多的以分数论英雄,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过多地纠结在分数上,会忽略孩子身心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孩子的童年也会变得苍白。
  我在国内接受教育10多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考试成了学习的代名词,担心分数,担心名次,以为分数越高就代表学得越多。
  其实大错特错。在加拿大学习的日子里,我知道了真正理解知识点,把知识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其中的营养,然后充分吸收。
  不过,我对那十多年国内学习的时光很感激。我忘了当时考前的焦虑和不安,忘了题目不会做的痛苦和无奈。我很清楚,那些日子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更有计划,更踏实地学习和生活。这些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让我的学习张弛有度。

  用好华人天然优势
  黄运荣(加拿大)

  随著中国吸引力的不断增加,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的侨胞选择送孩子回中国读书?我看,很有可能。这样做,既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为了子女更好的前程。
  大温哥华地区,是加拿大华人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有些城市华裔人口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一半。在这里,学习中文的条件应该是海外较好的。首先,中文学校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据介绍,早在30年前,黄氏宗亲会便设立了文疆学校,培养了不少当地社区知名政界人士,他们的中文就是在该学校学成的。另外,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李树坤中文学校目前拥有4000名学生,分校遍布大温地区;不少公立中小学都引入了中文课程,有的更是设立全中文的教学试验计划;部分私立学校不仅在常规课程里加入中文内容,在课后的下午班,更设立一周五天的中文课程……
  不过,虽然大温地区的中文学习条件不错,近年来仍有越来越多的华裔父母将在加拿大出生的下一代送回中国读书。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在那里可以学习到正宗的中国语言文化;第二,相对于西方式的放养式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确实能令孩子学习到更多知识,利于下一代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随著中国的发展,中国元素已经深入到国际的每一个层面,了解中国、熟悉中国、学会与中国打交道,已经是华人在海外生存和发展的先天优势。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