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三人为众”“师友满天下”“做窗台上一盏小

时间:2012-06-30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六年风雨同路“三人行”创刊333期有感


像这样的茶叙,通常是三位主笔游子、立言和永杰老师(由左至右)
脑力激荡,灵感碰撞的时候

  今天,是“三人行”专栏在本报的第333期。
  对於任何一个中文纸媒来说,要不断成长,绝少不了一众喜好“舞文弄墨”的文友们的厚爱与相扶。中文先驱报创刊迄今十八年,就有不少爱好文学的,喜欢写字的,锺情文化的师友们在这里一展长才,或开专栏,或撰特稿,为读者献上些极富营养的作品。
  这其中,“三人行”专栏及其三位主笔游子、立言和永杰老师,是非常特别的几位。
  在华文文坛,为报刊或杂志撰写文章的专栏作家并不鲜见。但由於无法避免的人事变迁、版面变动等因素,为同一个媒体撰写专栏超过6年以上的作者非常非常少见。更难能可贵的是,“三人行”有三位主笔,三人合作无间,风雨无阻的将这件事每周一次,坚持了6年多之久,并将仍然继续下去。不夸张的说,“三人行”正在创造一个“不大不小”的记录。
  这样的专栏、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良师益友,可谓弥足珍贵!
  2005年9月24日创刊历经6年9个月1147期
  为准备给“三人行”专栏333期写点东西,笔者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功课。虽然作为先驱报主编,笔者也已在这里工作了不短的时间,但比起三位主笔来说,无论是在先驱报,还是在新西兰华人文坛,都只能算是後进晚辈。
  笔者找到了“三人行”专栏创刊时的小样,那是在2005年9月24日周六,第610期中文先驱报的B3版。中文先驱报目前是每周四期,此前曾经是每周三期,算来“三人行”333期历时6年9个月,涵盖了1147期中文先驱报。此间世事变幻,我们也数次改进版面或人员调整,而“三人行”却是“哪管它雨打风吹去”,“我自岿然不动”,每周一次为读者献上精美的作品。
  回顾创刊当期“三人行”的文字非常有意思。立言以“三人为众”为题,扣紧“三人行”的主旨,希望“三人为众,行於昼则势强,行於夜则胆壮…为新西兰华人文坛再添一方绿洲…”;永杰则以“师友满天下”点题,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谚说起,将个人在这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娓娓道来,让人读之动容。而一力邀请另两位主笔加盟,可谓“三人行”发起者的游子,则在其撰写的创刊词中开宗明义的点出了“三人行”的主旨。他引用了诗人纪伯伦的名句:“我的灵魂给葡萄以生命,我把一串串葡萄搾成汁,送给饥渴的人们。上天点燃我生命的油灯,我把它放在窗口,指引黑夜中迷失的路人”,希望“三人行”能够“做窗台上一盏小小的油灯…照耀华人社区,使其更加地多姿多彩。”
  “三人为众”、“师友满天下”、“做窗台上一盏小小的油灯..”,在“三人行”333期之际,回顾创刊时三篇小文的主题,我们不由发现,6年多来三位笔耕不辍,不正是在身体力行当年的宏愿吗?
  出身背景迥异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虽说都在文字方面有相当造诣,但其实三位主笔的出身背景却是天差地别,唯二的相通之处可能就算是“齐聚长白云之乡”和“热爱中华文化”这两点了吧。
  游子是印尼华侨,从小在印尼求学,青年时加入了回归祖国的洪流。因为仰慕总理周恩来,考入了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就读,念的是理工科。理工科的游子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都和文学毫无关系,反倒是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在计算机汉码的创造发明中,游子的贡献甚至可以被历史记上一笔,多次获得勳章和嘉奖。移居新西兰後,游子多年来的“文字梦”开始逐渐实现,用他的话来说,小时候“目不识丁”的母亲带给了他中华文化的启蒙,文革中的“批孔”,给他接触大量儒家着作的机会,直至被深深吸引。当年的爱好如今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前不久游子还力邀一班同好,组成了新西兰中华文化学会,创办文化讲坛,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些绵力。
  祖籍上海的立言出生在皇城根下的书香门第,“北方范”的大气和“南方范”的细腻集於一身。尽管全家都是“悬壶济世”的良医,立言却选择了中文系。恢复高考後的1978年,立言考入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学习,於大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论文还在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上获得好评。毕业之後进入北京着名杂志社担任编辑,开始了几十年的职业“文字工作者”生涯。移居新西兰後,立言继续发挥专长,“写字”之余担任着一些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环顾华社,像立言这样科班出身,编辑工作贯穿职业生涯的专业人士可谓屈指可数。和游子类似的是,立言也是在当年文革下乡的时候,开始深入阅读中华古代文化典籍,从“批”、“反”等政治运动中反倒体会了其中真意,成了一个终生的“文学迷”。
  而永杰的经历则极具个性,很难“复制”。来自香港的他毕业於新闻系,早期担任记者,疯狂爱好摄影和旅游,为各大报刊杂志撰文介绍各国风情。其後作为电视制作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旅游题材纪录片。稍微年长一些的读者,尤其是港、澳地区的朋友,如果提起当年的“寰宇风情”,或“大江南北”,很多还记忆犹新。而这两部纪录片的“鼻祖”就是眼前的这位“周Sir”。永杰游历世界犹如童话,他到过的国家超过150个,大部份都是扛着包,带着相机就出发的那种,让人钦羡不已。永杰和新西兰结缘和他游历各国的体验息息相关。看遍世界之後,他在壮年之际选择了长白云之乡,圈羊养蜂,过上了“神仙般”的半退休生活。间或充当向导,带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团往返於南北岛之间,暇时不忘创作,为“三人行”带来不少好作品。
  迥然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让三位主笔文风迥异,却又各自特点鲜明,相得益彰。游子的文章立意高远,大气凝重,弘扬中华文化的拳拳之心清晰可鉴;立言的文字工整严谨,含义隽永,多年专业历练的深厚功力跃然纸上;永杰的作品自由洒脱,唯美寄情,真情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在同样一个题目下,三位也经常通过不同的角度选择和表述方式,献上三篇各有观点,却又相辅相成的作品,让人击节叫好。
  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更为重要
  在茶叙时,笔者问起三位主笔:333期,超过6年的时间,风雨无阻的每周写这样一篇专栏,即便偶染微恙或人在旅途也从没停过,不觉得有点“心累”吗?
  “哪里会!”三位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写文章是我们的爱好,这个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份了,已经习惯了!”
  “除了爱好之外,还有一份责任!”游子补充道,“我觉得,身在海外,就更加有责任去宣扬中华文化,而海外的华人也更加需要中华文化的东西。”
  谈起近年来的一些“中华文化式微”,“道德水准下降”的现象,三位主笔都表示了惋惜和不安。但不约而同的,三位都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华文化一定会重新回来,中国人的价值观一定会回来”的观点。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光有经济腾飞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些思想层面上的东西,要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
  “中国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找到或保持、发扬中华文化,否则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中国文化最重要是身教,孔孟之道存在於我们每个细胞之中,我们的下一代在我们身上定有所得。”
  “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更加重要。文化的延续,跟血缘和民族是两回事。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纯种中国人,可以有不少劣根性。而活在他乡的混血儿,亦可活出谦厚儒雅的国粹。”
  “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应当更完好的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新西兰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海外华人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在文化上去迎合别人,要知道,我们鲜明的中华文化特性才是被外界尊重的原因!”
  听着三位主笔热情洋溢的讨论,忽然感觉到,这不正是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魂”之所在吗?
  在中文先驱报这十几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止是这三位,还有众多为中华文化孜孜不倦,为华社读者奉上精美精神食粮的师友们,我们希望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敬意,并诚邀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和我们相扶相持。各位,多谢了:
  林爽女士、张云腾老师、陈钟先生、西风瘦马先生、大康先生、朱国亮先生、朱淑清女士、张其龙先生、黄莹女士、安妮女士、邱俊伟先生、Xun FEI、邓荣进博士、艾斯先生、杨帆先生、曹俊先生、谭丽莉女士、南太井蛙先生、大卫王先生、稽春声先生、林慧曾先生、简绍武先生、贺俊文先生、刘维隽女士、李衍玲女士、如韵女士、肖宇先生、杨林沙宕先生、薄鸿勳先生、朱均侃教授、金石弟先生、沈毅先生等。(未能尽录,如有遗漏,一并感谢!)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