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移民心得之打招呼

时间:2012-06-08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如果硬要从不爱打招呼分析起来,谈到“陋习”种种,却又单只是指责中国人的话,咱贫姥姥不仅是不肯随声附和,有时还要争上一句两句的。并且咱所作的分析,那事实基础,还是亲身经历。
  咱这新移民出了国门来到国际,自想着来自礼仪之邦,该表现与人为善的“本性”。再加这儿步行,虽说比平均占地三十七英亩是拥挤得多,可有时走上几百一千米也遇不着一个人,打招呼也“累”不着人。更想来到人家建立起来的好地盘,享受好条件,融入主流之类的壮举不敢想,唯这打招呼示友好,是第一个能做到的。毕竟一声HELLO,HI,咱还能比较正确地发出声来。
  殊不料有时得到的那个回应之“冷”,是前所未见。那是直视着(说明并不是看不见听不见)咱,将咱这招呼微笑是视如空气。不仅有表情“麻木”,有时甚至直接就是唾沫白眼或嘲骂。
  所以某些人单只分析中国人冷漠不爱打招呼的陋习,而不去分析“老外们”——其实已经不是老外而是老内,咱才是“老外”——回应咱招呼的白眼,咱贫姥姥并不太佩服。认为这只是“说其然”,并未做到“说其所以然”,甚至是心存有“偏”。从咱在“西方”地盘上这经历就能看出比出,在中国的洋人,仅只是受到“传染”不再主动打招呼,而在此地,咱受的影响是不敢再打招呼。
  试想中国一个老百姓,自管自走在人群中,虽未主动去向人热情打招呼,然而如果身边走过一个人(更别提是个洋老外),向自己微笑友好地打了招呼,虽然他可能会由於“习惯”而来不及作出反应,然而事後也一定会将此作了快乐的回忆。而咱在这西方地盘,有时热情打招呼得来的,却是蔑视甚至敌意。——也就是说同为陋习,不同民族不同人群所具,它依然是分了等级。
  所以将“陋习是由环境养出”这个理论作个反推,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这有高低之分的“陋习”,反证了不同民族国家,有着大不相同的生存“环境”与国情,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的。也就是说要分析陋习,先得分析环境。分析讨论透了那个“环境”,恐怕才能更好地分析这些个“陋习”。
  不同的“环境”(国情),养出了不同的习性,不同的习性,反过来再影响环境。演变了的环境,再进一步深化了“习性”。咱想在此习演得有礼彬彬的想法,在一些冷遇的打击下,时间一长自是灰心。便也只索低头走路,不再主动打招呼。——恢复“冷漠”之陋习。
  却又有时对方微笑招呼,咱便自悔未先打“招呼”失了“礼”。某天路过公园,一位正工作的小伙子,追着我叫MORNING,一连叫了两三趟,我环顾四周,才回过神来他是向我这亚裔老太打招呼。赶紧连回几个,方庆幸未被当了中国人冷漠不礼貌的坏例证。
  思来想去,便又养成更不像样的“陋习”:遇人要先瞄瞄对方,揣测他是不是乐意俺的“招呼”。可又知道一个人(虽是花甲老太)走在路上,自当从容端庄,保持一点小小的行为礼仪。瞄着人看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陋习”),担了这层心思,那眼光不由得便躲闪起来。於是又要落个形象猥琐之“陋习”。
  当然啦,正如那到中国去接受了“冷漠”传染的老外一样,咱来此地,遭遇冷面“白眼”也无话可说,——都是自己选择来的。如今顺着别人话题写写分析“陋习”的文章,弄不好还会迎来另一个现成的“白眼”:为中国人的陋习辩护。更大的白眼,就是得听那个最为经典的“口号”:既说这里不好,你就滚回去!
  据说离了祖国来到国际的华裔,遭“滚回去”之白眼,已然是平常事。又不过这白眼,是不单出自“本地”人,更有咱本族人帮着来翻的。——不同国情不同习性噢。作家们白纸黑字写在文章里,只不过表达得“艺术”一点,什麽“用脚投票”,还连带讥讽捞好处之类的。这样一来,推托听不懂英文因而没见着“白眼”,也是没用的啦。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