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告诉你一个真于丹—第叁届新西蘭ᣯ

时间:2011-10-01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她让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圣贤走近了我们的生活,她让《论语》、《庄子》这些高深莫测的经典着作成为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她在《百家论坛》的系列讲座风靡了中国,她就是本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文化大使于丹。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最着名的作品是《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在全世界用23种文字出版,是近年来唯一一个单部作品销量超过1000万册的着作者。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专题讲座,风靡了中国大陆,普及、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圣贤着作,在海内外產生深远的影响。她还担任了央视《东方时空》、《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的策划。近几年她在世界各地讲学,所到之处都引起于丹旋风。
  在新西兰读书文化节开幕前夕,本报记者採访了于丹教授。
  为什麼要研究《论语》和《庄子》?
  对于丹老师的採访,犹如一场单独享用的语言盛宴。她睿智的思想、细腻的情感、真挚的语言,她很自然在言谈中流露出的庄子、孔子的话,这些离我们遥远的古人,通过她的讲述走近了我们的生活,似乎无处不在。听于丹老师说话,犹如聆听一场交响乐,有浩然大气,也有细微精緻,如同经歷一场心灵的洗涤和智慧的啟迪,有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感觉。我非常担心,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失败的一次採访,因为,我们的话题完全脱离了预先準备的谈话提纲,完全跟着感觉走,她把我带到了她的境界。但这又是最成功的一次採访,因为我听到她发自内心真诚的语言,没有对待媒体的敷衍,而是如同对待老朋友般的交流。
  记者:为什麼会选择研究《论语》和《庄子》?
  于丹:《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着作,《庄子》是道家的着作,我读硕士的时候,读的就是先秦两汉的文学,这是我的专业方向。我读博士的时候,读的是影视学。我是用大眾媒体传播的方式解读了《论语》和《庄子》。
  记者:因为你把圣贤着作变成了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你被一些媒体称为“学术超女”,你在乎或者反感这样的称谓吗?
  于丹:每个人都有权力发佈自己的评价。我不会说喜欢哪个称呼或者不喜欢哪个称呼,我不是这样的人。我觉得大家只要是善意的,用什麼样的方式去称呼都无所谓。在我的心裡,我就是一个从不耽误课程的大学老师。我走出去,一定是把所有的课程上完了走。我把当下要做的事情用心做好,别人怎麼看我,怎麼称呼我,我都接受。
  记者:对这些外界的干扰和看法,你从不会在乎,说明你是一个内心世界十分淡定的人吗?
  于丹:我觉得大家只要是好意的,对我有些建议,我会尽量地吸收,或者根据大家的要求我再去做这些事情。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境界来自庄子,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就是说全世界都夸你,你也可以不往前走一步,全世界都骂你,你也可以不沮丧,外在的声音和内在的声音你要区分得开,你就能够知道怎样去面对。我有那麼多事情去做,生活中有那麼多好玩的事情。要勇于捕捉生活中的流光和閒情,这也是需要时间的。我最近也在出我的一本新书《趣品人生》,裡面写中国人怎麼品茶、喝酒、听琴。在琴声中听高山流水,听内心的怀抱寄托,一山一水一世界,在山水自然中找自己的心情。我们除了思想之外,要找到一种生活方式。我自己更愿意带着这些思想,但是不停止于书斋,在千山万水间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活方式。
  记者:研究《论语》和《庄子》,对你的生活方式有影响吗?
  于丹:其实,我到现在都不敢说我研究《论语》和《庄子》。只不过是我很喜欢在《论语》和《庄子》中有特别多的个人感悟,我在一个大眾传播平台上跟大家做一个心得交流。我交流的其实就是他们怎样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我讲这些的时候一直带着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21世纪,就是当下。再一个就是空间的坐标,就是国际化,当今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我一直带着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来看古典的东西。它的交叉点当然就是生活方式。
  语言魅力是怎样炼成的?
  于丹的语言,乾净利落、字字珠璣、出口成章。这样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普通人怎样才能养成这样的语言能力?于丹告诉我们她的秘密!
  记者:我觉得于丹老师的口才非常好,很多人也有这样的评价,你觉得口才可以训练吗?
  于丹:我不认为口才可以训练,所谓口才就是一个思想的载体,因为我也从来没有被训练过。我小时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一个没上过幼儿园的独生女,能去跟谁说话呢?我更喜欢用文字跟自己的内心交流。长大以后呢,我爱玩儿,就认识很多人,变成了热热闹闹的性格。我从来没有说训练自己什麼。在我自己的价值观中,我是一个不喜欢技巧的人,我更喜欢一个人凭着诚意是怎麼样就怎麼样。技巧的东西在我看来太累了,说话呀做事呀,技巧对于我来说都不是太适合。我在大学讲台上是这样说话,在百家讲坛上也是这麼说话,我平时也还是这麼说话,没有什麼不同。
  记者:跟你交谈,就会发现你说话流畅、语言优美,没有我们通常人的口头禪。孔子、庄子的原话一字不差、脱口而出,这是怎样做到的?是记忆特别好吗?
  于丹:我喜欢的东西特别庞杂。只要你不挑食、不忌口,吃五穀杂粮,身体就会很好,就不用加很多外在的药物去补充。我从来不挑食,我到各个国家都吃当地的饭,尽量不在国外吃中餐,回到中国有的是吃中餐的时候,干嘛要在外国吃。对于思想的东西,我也是这样,比如说我喜欢古琴、昆曲,大家都认为我应该很古典,但其实我非常喜欢爵士乐,我喝不同种类的中国茶,同时我也喜欢咖啡、红酒。我喜欢奶酪,有时候用奶酪就普洱茶,还点着中式的沉香。我的生活其实很混搭,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读武侠小说,很多熟读武侠的男生都在我手裡败下阵去,他们都承认没人能跟我论武侠。因为我对所有的东西都喜欢,这些东西都在你心裡,在说这些东西的时候,它们就争着、抢着往外跑,就不用那麼多思考。一个人身心健康的状态,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接纳;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接纳,决定你的生命被滋养到什麼程度。所以我觉得吃五穀杂粮是最好的食品。我那个时候从怀孩子到生孩子,从来不知道什麼叫噁心、呕吐。在我生孩子的前4天,我挺着硕大的肚子还给学生主持答辩。怀孕8个半月还主持国际会议。我生完孩子21天,就回来主持招生了,没坐过月子,也没得什麼病,什麼都吃,也没事儿。所以我相信,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不能太娇气,让它更辽阔、更大气,对世界有一种充分打开的接纳,这个世界就会回馈给你很多很多滋养。
  从细节中感受生命的美丽
  于丹说,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得到啟迪,生活中也处处有哲理。她认为人的一生固然是在赶路,但是在赶往某个目标的同时,要记得看看路上的风景。这样的生命才过得美丽!
  记者:你觉得生活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于丹:影响我的人很多。我认为人的心灵成长是个很长的过程,到现在我还在成长。30年、40年以后,我可以说我的心态还会变化、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你路过的每一处风景、任何一个陌生人都会给你很大的啟发。我刚刚从新疆回来。在新疆的时候去了北疆的喀纳斯,风光极其优美,秋色像一幅油画。我在那裡感受到很多啟发。我喜欢站在晨雾裡拍照,透过那些炎黄的、嫣红的、苍绿的叶子层层看下去,小小的村庄、裊裊炊烟,牛羊满地。我当时在想,为什麼我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感动,因为她不是一个遗址、一块化石,她是有生命的。我们在路上遇到牛啊、羊啊,它们要过马路,把我们拦在那儿了,车就只好停着,停着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们在北京二环、叁环,一旦遇上塞车,所有的人都很焦躁地按喇叭,还有人拍车门,把头探出来骂。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时间不能被耽误了。但是在喀纳斯我们经常被牛拦住了,为什麼不烦呢?为什麼不会对它们吼呢。因为人到了这裡就换了一个坐标,人心裡会有一种温柔、谦卑的情感,会认为它们才是这儿的主人。你是一个闯入者,有什麼理由对他们喊呢。生命是那样欢欣浪漫,动物旁若无人地从眼前走过。在这麼优美的地方,人跡罕至,我们多麼享受这种悠悠的节奏。植物也在给我们啟发,金黄色的白樺树、苍绿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漫山遍野。我问当地人,为什麼这两种树会长在一起。他们说,一片很硬的土地上,樺树的种子可以很深地扎到地下,一片片的樺树就这样长起来了。樺树就很高大、漂亮,它们也会很招摇,也是很唯我独尊的。但是一旦它们长起来,地下的土鬆动了,松子就可以扎进去了,松树就长起来了。松树比樺树长得快,长得高,很快遮住了阳光。松树洋洋自得,抢了樺树的养分,樺树就慢慢死去了。这个时候是松树很骄傲的时候,但是只要没有了樺树,松毛虫就开始氾滥,松树被吃死了,变成了一个个枯乾。一旦成为枯乾,再打雷的时候,引着了松树,烧起了山火,山火过后,一片焦黑,焦黑的土地上又会飞来白樺树的种子,整个这样一个轮迴是200年。我当时就想,我们这个世界上,人跟人之间相互依存、也相互斗争。哪一方胜出,觉得唯我独尊的时候,也就是离他最后的灭亡不远的时候。植物、人类都是一样,我们每天都受着大量的我们生活坐标以外的教育。动物、植物,给我们这个唯我独尊的人类有什麼样的反省?有什麼样的参照?有什麼样的啟发?
  所以,哪一个人,哪一件事对我的影响大呢?我是一个不断地受着各种啟发的人。任何一件事情我都很好奇,我只要问一问,大家就会给我讲出一番让我惊讶的道理,内心就会有啟发。我觉得人的成长蛮有意思,你会在各种事物的啟发中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力量。
  记者:你有没有可能放下你的工作,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呆很长的一段时间?
  于丹:如果这样的话,我在世界各地呆的地方就太多了。我去过的每个地方,我都想长久地呆下去。去新疆之前,我还带女儿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我去过那裡很多次了,但还是想去。放下工作,在一个地方呆很长时间,不太现实。我愿意在工作之餘,怎麼也要挤出时间,在当地走一走,看一看。从机场到会场,再从会场到机场的日子太没意思了。我觉得人一生固然是在赶路,但是在赶往某个目标的同时,要看看路上的风景。
  记者:你的很多感悟,也是从旅途中来的吗?
  于丹:我曾开玩笑说,你们与其叫我学者于丹,不如叫我行者于丹。我其实就是一个行走者。我相信,行万里路对我的啟发,比破万卷书还要大。我是一个酷爱行走的人。
  记者:在行走的途中,你会带着书吗?
  于丹:会带,但那是为了在飞机上、在等候中打发时间。更多的时候,我会让行走充满不确定,专心地行走。我会带着日记本。我从十几岁就写日记,这麼多年没有停过。不一定每天记,两叁天的事情,我可能在飞机上写4小时。我一直在想、在写,我觉得人走在路上,用你的大脑、用你的心灵、用你的眼睛、用身体所有的细胞和神经感受、呼吸这个世界,把所有这些东西在你的内心凝聚成了一些不可替代的时刻,这是非常奢华的一件事情。我不会说找到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坐在大树下开始读哲学书了。这个时候不如从路途中吸取一些更新鲜的哲学。
  记者:你因为喜欢探险曾经在沙漠一个人独自呆过一夜,现在依然喜欢探险吗?
  于丹:这次去新疆喀纳斯我骑了一匹高头大马飞跑起来,周围人就喊:“下来,摔着了怎麼办?怎麼一眼看不到你就去冒险。”我看见一个体型巨大的狗,就跟狗一起疯玩。其他人说:“我们看见大狼狗都躲,你怎麼还抱着他?”我对动物、大自然都有一种本能的亲近,这可能就是别人认为的探险吧!因为感动而成为文化大使记者:作为本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的文化大使,你有些什麼感想?
  于丹:这件事情缘起方华先生(新西兰读书文化节的主办人),我只见过他一面,为他的精神感动,他给我看了一篇採访他的文章,我很喜欢,叫做《一个人的文化苦旅》(本报2010年8月27日刊登)。在海外,我也有很多这样的华侨朋友,大家要做一点生意,扎下根来,做什麼不好,要做书店呢?我觉得做书店这件事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才会选择的事情,做书店就很像是一个唐吉可德,建立他自己的一个理想王国。在新西兰这样一个悠閒的地方,持之以恆地推广华文书,我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为了这个人的诚恳,为了他的理想,为了他一个人的文化苦旅,我都应该去帮他一把,我很感动。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活一辈子,我们做事的时间有限,把那些发自内心愿意做、又很有价值和公德的事,放在前边做。我们这辈子能做、愿意做的事情也不是太多!
  记者:读书文化节上,你有一个演讲《感悟中国智慧》,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麼?
  于丹:我想把中国式的阅读裡面的东西尽可能多地跟大家讲一讲,这裡面有儒家、道家,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诗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连任的时候,为什麼会引用《老子》八十一章裡面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今天有太多的人为争斗。因为我们对地球的破坏,我们也看到了太多的自然灾害。潘基文作为一个韩国人,他希望用中国的、东方式的哲学,完成对现代世界平衡的一种提醒,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的智慧呀!我当然也希望在新西兰把这种中国智慧的感悟跟更多的人聊一聊。
  记者:在海外,很多华裔青少年,尤其是第二代华裔的中文和中国文化都已经传承得很少了,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于丹:我们的母语裡是带着思维习惯的,一个人的表达,他会有什麼样的特点呢。我觉得中国人用五臟六腑撑着这一颗心。中国人说人有学问,不会说他满脑子学问,而是说满肚子学问,用文縐縐的话说就是满腹经纶。一个人说自己伤心,会说自己肝肠寸断,不会认为肝是造血的,肠是消化的,他认为都是情感。一个人后悔会说肠子悔青了,一个人对你说心裡话,会说我说的是肺腑之言,他不认为肺是呼吸的。我们为什麼要说母语,因为只有在说母语的时候才能体会这种五臟六腑在你内心的真情表达,对于心灵活动的参与。中国人说外语,交流什麼的不会受影响,但是失去了母语中一些特质。什麼是中国人的母语呢,我有时开玩笑说,你看你们上教堂,要是摔一个跟头,说:“Oh,my god!”我要是摔个跟头,就会说:“哎哟,我的妈呀。”因为中国人信伦理。没有中国人说:“哎哟,我的神呀!”我们也不去教堂嘛。包括中国的诗词,中国人说:“雨打芭蕉”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意境,但如果一个外国人说:“Banana leaves。”这有什麼意思啊?如果不说母语的话,你怎麼能知道你的这种母语中的思维习惯,这裡面寄托的那种微妙的不可言状的意象呢?中国人现在在海外各个国家都有,孩子们可以去海外打拼、发展,但是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母语,母语其实是有根的。
  记者:很多年轻人喜欢开微博,把自己的思想随时跟很多人交流,你喜欢这种方式吗?
  于丹:我不开微博。我跟你讲过我从小就写日记,我已经有一种非常私密的、坚持下来的生活习惯。在我自己的文字中,去跟自己完成交流。我内心有一定感悟的时候,会选择出书、做讲座。所以就不太喜欢在一个公眾平台上,每时每刻地跟很多人交流,那样我自己就没有很安静的生活了。
  记者:你会移民新西兰吗?
  于丹:新西兰、澳大利亚是移民定居的天堂,有美丽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新西兰生活也很悠閒,起码现在我没有这种打算,将来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于丹语录
  于丹语录,是她思想的精华,在这些凝练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风骨、她的情操、她的思想空间,是我们瞭解这样一个国学大师的最好方式!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瞭解别人,就是智慧。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恆久。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篇幅有限,本报记者采写的“于丹谈教育”专访将于下周二发表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