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孩子受欺负怎麽办?

时间:2012-09-08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永远不做冲突的开始者,永远做冲突的结束者。
  ——美国心理学家库曼


  老公前来告状,说小荷骂他“我恨你,姥爷”。那时小荷两岁一个月。笔者听了颇有些惊喜,孩子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了。你可能说:这不是对姥爷不礼貌吗?不,是小荷在自卫反击。因为是姥爷掉丑脸损伤孩子自尊心在先,小荷自卫反击在後。
  孩子与生俱来有平等意识和自尊意识,当孩子受到自尊心的伤害,他们会自卫反击,只是他们经验缺乏,不知如何反击,大都只会生气和哭泣,而生气和哭泣也许能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却不能让在犯者收敛自己的行为,尤其那类喜欢以强凌弱、蛮不讲理者,越是忍让,越是猖狂。因此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自卫反击,这是个较大社商技术,需要根据孩子年龄给予细致指导。
  看过笔者人生故事《荒漠玫瑰》的读者都知道,笔者今生所受最大伤害均来自於家人和亲戚,首先是坏嫂子孙谖花的所作所为(谖读宣,欺骗、骗子的意思)。其次是前夫简萧生给自己的欺凌。前者由於自己太轻信太天真,後者则因为自己太忍让太软弱。社会普遍提倡忍让谦和,只是,人际关系何等复杂,岂只是忍让谦和能解决的,事实证明我们在懂得忍让谦和的同时也要有自卫反击能力。
  由於自身所经历的切肤之痛,姥姥决心让小荷有自卫反击能力,她刚会说话不久,姥姥就实施了这一教育。具体做法是姥姥编了几个小剧目和妈妈一起表演:姥姥当坏人,对小荷说粗话、掉丑脸或摔摔打打,小荷需要根据剧情需要,对进犯者说我恨你,你讨厌,你粗俗,或我要告诉老师和校长,或我不要跟你做朋友了……然後迅速走开,不给“坏蛋”留下回击余地。妈妈则当裁判,表扬小荷演得好,表扬小荷反击到位。妈妈也当老师或校长,听取小荷前来报告,表扬小荷做得对,下次遇到别人欺负她,还要如此这般跟老师及时汇报,等等。这一演练得到了预期效果,小荷很早就知道如何恰当地自卫反击了。
  笔者8岁那年,同班的双胞胎姐妹趁笔者去她们家写作业,挑唆哥哥揍人。笔者看到了他们互递暗算式的不善眼色,明白自己要遭殃,打算提前离去,果然不出所料,刚走到门口,十几岁的哥哥张开双臂、脸色凶凶挡在门口,另一男孩冲过来就要出拳。好在笔者知道他们家有保姆,於是放声大哭,保姆闻声前来,给笔者解了围。笔者倒是没挨揍,但惊魂不散,直到半个多世纪後的今天,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笔者时时陷入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愧中。倒不是多麽恨欺负者,而是恨自己太窝囊,怎麽就没采取任何措施呢?当然,即使笔者当年会打架,也不可能打得过他们四人,反而有可能受到无情伤害,这是要不得的。那麽语言反击呢?面对肌体暴力也可能无济於事,不过,至少笔者不会为自己的窝囊表现而羞愧终生。最令笔者遗憾的是,自己没受过自卫反击教育,不知道怎麽处理这件事,既没敢告诉爸妈也没敢告诉学校,这事就这样以笔者的默默害怕和私自羞愧而告终。
  让孩子学习自卫反击是必要的。要告诉孩子,永远不做冲突的开始者,永远做冲突的结束者。
  孩子受了欺负,比如挨了其他孩子的打骂和推搡,要不要打回来?笔者认为肉体暴力不宜引导。肉体暴力有可能失控,有可能愈演愈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打伤了眼就可能造成永久伤损。不以暴制暴是孩子之间相处的底线,婚姻的底线也同样:其他皆可通融,唯独肉体暴力不可通融,通融了,说不定未来会在暴力中失去容貌、肢体乃至生命。是的,对方不忠尚可原谅,唯独肉体暴力不可通融。克林顿不忠,夫人原谅了他;大量妻子面对丈夫出轨,尽管悲痛欲绝,依然有许多人选择原谅。然而肉体暴力则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後果,因此家长应当让孩子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面对其他孩子的肉体暴力,家长最好的做法是带孩子走开,离开暴力源,同时安慰孩子说妈妈爱你,你有妈妈,不怕不怕。
  这一选择离开暴力源的做法适合七岁以下孩子。大些的孩子可以视情况而定:打得过就打,打不赢就走,韩信都钻裤裆不是?要想敢打架,必须有信心。信心怎麽来?来自爸妈的培养:让孩子练习打沙袋增强臂力,参加各种竞争性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学习跆拳道掌握踢打本领……不可否认,在男性世界存在强大的“好战”慾望,尤其青春期的男孩常以会打而赢来信誉,不会打的男孩往往受人鄙视,痛痛快快打一架对於爱逞强的男孩是一种快乐。当然,女孩子也应学习防身本领,这也是孩子大些後才能做的事。
  总之,要尽早帮助孩子演练态度上和语言上的自卫反击能力。语言要恰当有威慑力,态度要严肃而冷静不发怒,声音要响亮有爆发力。大人不必告诉孩子什麽时候反击,只要孩子感觉受了自尊心的伤害,他们自会用强有力的语言反击,从而走出负面遭遇的阴影。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受了欺负但对方不是有意发坏,孩子也没生气也没哭,说明孩子不在意,那麽家长也就不必采取措施,只表扬孩子豁达宽怀就好。
  西方人怎样对待人际冲突?
  西方人大都豁达宽容,笔者亲眼目睹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公交司机对华人女性不耐烦,中年白人女士当众严词斥责司机态度不好,那五大三粗的毛利人司机居然默默听着,一言不发,态度上显示他在认错。我想,这事如果发生在国内,一般不会有人出面为弱势华女者说话,即使有人仗义而为,也必有一场大戏紧跟其後:五大三粗的男司机哪能当众丢面子?他必定停下车来对那“管闲事”的女子大吵大骂一番。
  西方人从小就受教学习forgive and forget原谅和忘却,咱华夏文化也有教“得让人时且让人”,基本与西方的劝规异曲同工,但我们做得不那麽到位,原因是大家从小不是被家长打得气满胸膛,就是被骂得心态郁闷小鸡肚肠,拿弱者当出气筒来发泄心中留存已久的私愤积怨是常有的事。
  人性中的确有欺软怕硬这一弱点,“马善被人骑,人软被人欺”,家长既要教会孩子豁达善良,又要教孩子不可软弱可欺。一般来说,个性开朗、活泼、情商和社商高的孩子朋友多,势力大,不受欺负。因此,培养孩子“有人缘”是首选。具体的作法一是保护孩子天聪,鼓励孩子自信乐观有勇气,二是家长既不要强势,又不要过度呵护。受过度呵护的孩子往往性格懦弱、内向、没斗争性。三要让孩子懂得强人不可怕,因为强人再强他也怕比他更强的人。
  当年笔者是个只会讲理不会动手的弱秀才,女儿燕宁则是自己的保护神。有次孙谖花派她女儿前来发难,笔者只会讲理忍让,结果挨打了。所幸女儿燕宁及时出现,让母亲免除了一场大屈辱。有趣的是,孙谖花是燕宁的师傅,燕宁五岁时,孙谖花曾教给燕宁怎样骂架和逞强,倒让笔者从中受益,这一点孙谖花事先一定没想到。
  有次在奥克兰游泳池,有人诬陷笔者偷拿了他人的水下眼镜,笔者虽然有老公前去讨说法,後又得到游泳池上级部门的道歉信,但这些法子毕竟不那麽淋漓尽致,倒是燕宁手指诬陷者,大胆声讨的形象让人畅快、感动,给笔者带来了莫大安慰。
  所谓强人不一定非要身强力壮,精神坚韧的人也是强者,当自己力量不足时,可以暂时隐忍,避开招惹人的恶棍,并等待时机一举反击不失为好策略。笔者较擅长此法,多年隐忍,没与诡计多端的孙谖花正面交锋,有气先忍着,只集中力量提高自己,让生活给予应有的奖赏和报应。
  这里说句题外话,很多读者对於本人帮孙谖花来新西兰提出批评和质疑,其实笔者帮的是思念儿子的母亲和几十年受孙谖花愚弄、钳制的兄长。至於孙谖花,她并不具备在新西兰生活的素质,面对蓝天白云,她施展不了终生唯一的爱好和强项:以害人为乐,只剩下妄自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也。这难道不是生活对她行恶的最大报应?
  面对欺负自己孩子的人,爸妈一要鼓励孩子豁达、谦让,学会forgive & forget(忘记和原谅),容忍并非有意发坏的人,二要如上所述,教会孩子自卫反击;三要避开暴力恶人不吃眼前亏;四要专注於正向进取,让自己在隐忍中提高并积攒实力,教孩子记住,“谁笑到最後,谁笑得最好。”
  温馨提示:孩子与生俱来有平等意识和自尊意识,当孩子受到自尊心的伤害会不高兴,只是由於经验缺乏,大都只会生气和哭泣,而生气和哭泣也许能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却不能让在犯者收敛自己的行为,尤其那类喜欢恃强凌弱蛮不讲理者,越是忍让,越是猖狂。因此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自卫反击。

  问答录:
  读者:您在给一位读者的回复中提到“别催促孩子叫人”一说是何缘故?
  作者:让孩子叫人是出於社会礼节,孩子刚入人世,尚没有这种社会人概念,如果大人出於对他人礼貌催促孩子叫人,而孩子感觉没道理就不会去做,如果硬性催促,不但会影响亲子关系,而且孩子会变得畏缩、怕事。强势家长手下总会出软弱孩子的。如果想培养孩子叫人的习惯,可在孩子情绪非常好的情况下,让孩子叫个他喜欢的人,然後紧跟表扬:宝宝做得对,有礼貌。表扬时要面带微笑并加以拥抱亲吻,以增强表扬的效果。一般来说,外向开朗的孩子都是爱叫人的。建议在不催促孩子叫人的同时,下功夫培养孩子开朗、爱交友、会沟通的习惯,一旦孩子开朗外向了,他自会高高兴兴叫人的。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